时间:2023-02-06 12:37:05 | 浏览:864
展览现场
由于疫情的影响,巴斯时装博物馆宣布从今年3月19日开始关闭至2021年复活节,正在进行的《百件服饰中的时尚史》展览被迫转为线上,但这并未影响展览吸引来自全球的关注。
本次展览挑选了17世纪初以来经典的百件服饰进行展出。经过四百余年世事变迁,百件经典服饰成为历史的注脚,帮助我们回溯和补全对过去的想象,触手可及的生动图像既建构了时代人文背景的大框架,又带领观众聚焦于那些细碎却具有生命张力的事件之中。
透过展品看到的时尚变迁史,也是一部时装与身体之间的奇妙联系史。从一开始服装作为保护和遮蔽身体的功能性诉求,到服装作为技术性和象征性的景观运用,时尚不仅满足着人们的审美追求和展示欲望,很大程度上,服装作为视觉化的符号反映了其所处时代的技术条件、社会风尚与人们的精神面貌。展出的百件作品均精美绝伦,倾注了制作者的心血,也诉说着属于它们自己的故事。
审美与女性形象的塑造
图左:黄金和金色编织法式长袍,1760年代
图中:红宝石红色真丝绒睡袍,1880年代
图右:白色刺绣领子,1830年代
纵观十七世纪到当代的时尚变化,人们对美的定义直接在时装的流行上体现出来。这次展出的较早时装之一是一件可以追溯至莎士比亚时代的女士马甲,闪闪发光的金线缝制在彩色丝绸上,尽显奢华,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其受到奢靡的西班牙时尚影响。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国力强盛,刚从上下一体无腰身、无性别差异服饰盛行的中世纪走出的女性们,转身又追捧起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推崇的用紧身上衣与裙撑组合展示身体曲线美的造型中。
18世纪末,荷兰资产阶级受到新教思想的影响,女装廓形又从人工矫饰的曲线美转而体现人体的自然美,女性服装开始变得宽松并拥有流畅的线条,整体的感觉变得柔和起来。我们可以在展览中看到当时服装一些拥有后袋式设计的布袋装。当时的《琐事》(La Bagatelle)杂志记载:“现在看来,巴黎女性在着装时唯一考虑的就是舒适。”在女性审美往英国乡村式的实用简朴风格试探靠拢的时候,“纨绔子弟”装束又对上述变化进行反抗,走向了精致矫饰的洛可可风格,女性作为供男性欣赏和追求的“艺术品”和“宠物”,对外表形式美的追求登峰造极,最有品位的女性穿着要“既暴露又优雅”。
对奢靡繁复的热情随着法国大革命和热月政变一扫而去,帝政时期的服装样式追求古典自然纯粹的古希腊美学。女装就像优雅的古希腊柱式般,没有特别强调突出的身体部位,浪漫主义时期又强调起细腰阔裙……随着世事更迭,不同的审美塑造出不同的身体形态。服装一会粗暴地将身体扭出曲线,一会儿又默许身体的线条被拉直。展品无声地叙述着不同时期人们各种各样的审美诉求,而女性的形象很多时候是被动塑造出来的。
图左:象牙色“皱纹”编织合成晚礼服,后背带有红色天鹅绒,1930年代
图右:柠檬黄色人造丝平纹针织连衣裙,配以半球形按钮行。尚·缪尔(1974)
直到19世纪60年代,印花棉布裙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解放了女性的身体。展览中出现的第一个工作中的女性形象,来自一件1914年的平民志愿组织护士(VAD)围裙,胸口手工缝制着红色十字标志,配合两个超大的口袋,这件围裙作为罩裙,每个志愿者护士会有16件,体现了对工作环境的卫生要求。当时的护士仍穿着束身衣,但由于战时铁丝材料缺乏,束身衣材料只能用更柔软轻便的材料取代,束身衣更像是束腰,甚至被推广给战地人员作为背部支撑使用。当美不再局限于身体的曲度,功能主义解放了身体并建立了一种令人信服的工作形象时,服装与身体之间的联系开启了一番不同以往的局面。
离经叛道的无声喧哗
展览中展出了历史上第一批严格意义上高定时装设计师们的作品,比如“法国高定之父”查尔斯·弗莱德里克·沃斯(Charles Frederick Worth),他成立了巴黎的沃斯之家(House of Worth)。欧仁妮皇后在位期间,服装设计师们角逐激烈,以期颠覆整个高级女装的世界。在此之前,服装设计师地位相对卑微,需要到客人家中约见制衣。而作为欧仁妮皇后之御用服装设计师,沃斯则以宫廷设计师的身份颠覆了时装行业的准则,开创了时装史中新的时代。当时的贵族女士们为了穿上沃斯设计的衣服,而甘愿在他家的客厅苦苦等待。法国历史学家伊波利特·泰纳(Hippolyte Taine)曾描述这一景象:“这个瘦小干瘪、皮肤黝黑而神经质的男人,身穿天鹅绒外套来接待他的顾客们,他随意地躺在长沙发椅上,嘴上叼着一根雪茄,对女士们说‘走一下!转身!很好!一周后再来,我保证能为您完成一件适合您的礼服’。服装并不由女士们而是沃斯本人决定,但女士们对能由他来决定非常高兴,而得到这样的服务甚至需要通过介绍。”这次展览展出了玛丽·张伯伦(Mary Chamberlain)穿过的一件灰色丝绸沃斯礼服,玛丽出生在美国,是英国著名政治家约瑟夫·张伯伦(Joseph Chamberlain)的妻子。
展览现场
二战后,欧洲正处在战后困难的恢复期,基本的生活物资都严重缺乏,此时迪奥推出了“卡罗尔系列”,也就是后来的“新风貌”(New Look),从此,现代服装设计走向了完全不同的发展方向。但因为“新风貌”服装的昂贵(价格高达4万法郎),有悖于当时经济恢复时期的道德标准,对于当时连牛奶都买不起的欧洲女性来说,“新风貌”显然脱离了大众基础,但它创造了幻想、期待和对新生活繁荣的希望,满足了战后形成的主要消费阶层——中产阶级的欲望。战时的功能主义诉求,被新的希望和炫目的效果所替代。展览中展出了一件由英国芭蕾舞演员玛格特·方廷(Margot Fonteyn)穿过的、克里斯汀·迪奥(Christian Dior)1947年设计的New Look套装,以及一件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奶油色丝绸吊带裙。
迪奥去世3个月后,伊夫·圣·洛朗推出了自己新的系列,成为了迪奥的接班人。伊夫·圣·洛朗努力使服装与大众生活、街头文化和现代艺术产生更紧密的联系。这次展览中展出了一件YSL的蒙德里安裙,可以看出伊夫·圣·洛朗对现代艺术的偏爱,要知道在时尚史中,上一个对现代艺术如此痴迷的设计师是20世纪初的艾尔莎·夏帕瑞丽(Elsa Schiaparelli)。
这次展览还展出了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让-保罗·高缇耶(Jean-Paul Gaultier)、拉夫·西蒙(Raf Simon)、吉恩·缪尔(Jean Muir)、罗兰·穆雷(Roland Mouret)、加勒斯·普(Gareth Pugh)等设计师跨越和颠覆时代规则的经典作品,从中可以看到现代时装设计师们一步步打破传统的禁忌,解放身体与精神的桎梏,使时装更加适应现代生活的多重需求,展现了时装的多元表达。
日常中的生活叙事
白色结婚礼服从19世纪初就很流行,维多利亚女王身着白色婚纱结婚更是加强了这一趋势。展品中一件充满浓浓古典意味的婚服是1907年梅布尔·查佩尔(Mabel Chappell)与罗伯特·富勒(Robert Fuller)婚礼上穿过的高腰刺绣丝绸雪纺婚礼服,礼服如古希腊像柱中的女神般优雅圣洁。这件礼服来自伦敦顶级时装设计师露西尔·达夫·戈登夫人(Lady Duff Gordon),从泰坦尼克号灾难中幸存下来的她也是最早的女性设计师之一,曾因为莉莉·艾尔西(Lily Elsie)设计了1907年《风流寡妇》(The Merry Widow)的服饰而崭露头角。展品中的另一件婚服——一件现在看起来相当朴素的印花收腰连衣裙——是1940年玛格丽特·艾伦(Margaret Allen)与约翰·沃恩中尉(Lieutenant John Vaughn)结婚时穿的印花合成丝绸连衣裙。战争时期的限制意味着面料短缺,当时的女性更多选择穿便装结婚,而不是奢华的礼服。不同时代不同的婚礼服样式,表明时装不只是历史的见证,更存在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构成每个人生命故事的某个篇章。
图左上:属于Mary Blathwayt的红色丝绸阳伞,1912年
图右上:一双奶油色缎面宫廷鞋,饰有串珠刺绣,Ferragamo,佛罗伦萨。艾丽西娅·马尔科娃(AliciaMarkova)穿,1950年代
图下:报纸印花皮手套,约翰·加里亚诺(John Galliano),克里斯汀·迪奥(Christian Dior),2000年
除了服装外,展览还包括手套、扇子、珠宝和鞋履等配饰内容。从国王詹姆斯一世打猎时佩戴的华丽刺绣皮手套,到加利亚诺为迪奥设计的报纸图案手套;从古典的19世纪末的东方风格纸扇,到优雅的20世纪初的红色丝绸遮阳伞。到2015年,自我解放以另一种富有视觉张力的方式表达出来:皮尔斯·艾特金森(Piers Atkinson)设计的红樱桃帽饰,头顶两颗对称的巨大樱桃。设计师的灵感来自日常生活中,但如此夸张的帽饰,真不知配合怎样的服装才好,也许设计师的这段话能给出一些答案:“帽子除了可以作为装饰,它们还是一个个小雕塑、小皇冠。戴上帽子,仿佛是在以一种狂欢的形式展现自己,炫耀自己!”
展览中还包含了鞋履珍品特展,从乔治王时期的丝绸鞋子到耐克运动鞋,除了公主名流穿过的这种名人主打物品之外,更有趣的是发生在鞋子上的故事。比如一双20世纪80年代的卓丹(Charles Jourdan)金属钉高跟鞋,是由一位名叫安的神秘女士捐赠,她自称这双鞋为“接吻鞋”(The Kissing Shoes)——这里有她最浪漫的甜蜜回忆——那时她爱上一个个子高高的波兰船长,这双鞋可以助攻她幽会时毫不费力地踮脚吻到他。
“百件服饰中的时尚史”中的展品分别由艺术家、收藏家和民间时尚爱好者收集,捐赠或借展给巴斯时装博物馆。跨越四百余年时尚史,历史中曾熙熙攘攘围绕在这些服饰周围的、那些历史舞台聚光灯下的人物,虽已斯人不在,但百件服饰作为无声的叙事者,在历史中被保管如初,如今依旧娓娓道来。作为故事曾经发生的物证,作为曾经某个人宝贵回忆的铭记,在观众与展品彼此凝视之时,教科书般的历史逻辑已不再重要,当一位观众在自己观展博客中发出“是谁在穿这样的衣服?为什么人们会穿这样的衣服?”的疑问时,或许是这些时尚故事最有价值意义的一刻。
华夏几千年来衣着华夏。中国传统服饰有多丰富?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享受千年华服之旅吧。华服 - 史前至商周时期回望数万年前,人类学会了用骨针缝制衣服。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也许是受到制作绳索和竹篮的启发,大约在公元前7000年,中国祖先开始用植物纤
《礼记》有云,天子九鼎,诸侯次之。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各个阶层之间制度之森严。从衣食住行,到礼器仪仗,无一不在阶层之间划下了铮然的分界线。礼不可废,制不可逾,是古代深入人心的规矩,因此,古代服饰在封建礼法的压迫下产生了区别。这种层级森严的等
来源:人民健康网一所高校自主设计的学位服袍身效果图。 设计:赵偲汝吴海燕丝绸服装设计《富春山居图》系列之一。作品以元代黄公望中国画《富春山居图》之《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分离300多载后重新合璧为主题,用中国服饰演绎两岸“同根同源”的深邃内
中国是礼仪之邦,服饰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如华夏的内涵就包含了华美服饰的意思。如古代中华文明起源黄帝就是“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国服饰的基础主要从先秦,中国后世服装的众多形制均在先秦时才逐步产生和固定下来,如比较完善的有上衣下裳的冕服制及连体式
最近,抖音电商服饰行业在春夏上新之际出了一份洋洋洒洒五十多页的“2022抖音电商十大潮流生活趋势报告”,这原来是各大时尚杂志的选题范畴,但在时尚话语权转移的当下,趋势预测变成了从电商平台向品牌商家的传递。基于超6亿的抖音日活用户数据,抖音电
转眼已经入冬,古人针对头部当然也会有许多防寒的装备,所以这次就专门来聊聊古人保暖的那些小配件。@洛梅笙 自由撰稿人尤其关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与西方时装史挚爱明朝及民国服饰以及新艺术主义和Art Deco风格《红楼梦》里有这么一个情节:贾家远亲
导读:时尚是一种新感觉,也是一种新文化,无论媒体、T台,还是现实,都有着新颖的元素,和季节一起诉说岁月,是世界潮流的代言词,尤其在服饰文化中更是夺人眼球,奢华让无数追求浪漫的精灵有着王者风范的感慨,是高品位的释放,宣示着一种服饰文化带来的视
最新的60款时尚优雅针织服饰
展览现场由于疫情的影响,巴斯时装博物馆宣布从今年3月19日开始关闭至2021年复活节,正在进行的《百件服饰中的时尚史》展览被迫转为线上,但这并未影响展览吸引来自全球的关注。本次展览挑选了17世纪初以来经典的百件服饰进行展出。经过四百余年世事
比利时一直以来以巧克力、啤酒和钻石最为著名,但是你知道比利时也是一个时尚大国吗?每一位资深时尚人士,都应该知道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Belgium is usually thought of as the country of chocol
大众意义上的时尚都市,最多的会想到法国巴黎;而安特卫普是小众份子的时尚殿堂,可以说种里的前卫气息才是引领世界时尚风潮的先锋地。在正对着安特卫普火车站的大落地窗前吃完早餐,出发去探索这里的时尚气息。在欧洲叫出租车需要提前预约,每次都要等很久再
相对于肩式,挂颈服装更能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气质。这款服装的设计感很强,穿起来很“安全”。尽管其风格更“酷”,但它只露出肩部皮肤,牢牢“固定”颈部,十分时髦。然而,这件衣服非常有选择性,非常适合锁骨明显的人。这款款式正好能展示女生的肩膀和锁骨部
夏天已经悄悄到来,再过几天,我们伟大的母亲节也即将来临,在节日到来之前,你是否有想过送什么礼物给妈妈呢?送鲜花,每年都送过,显得不新鲜,送手机,方便与你联系,何不考虑为你的母亲送上最时尚优雅的笔记本呢,既可上网浏览新闻时事,又可开启视频学习
来源:人民网-深圳频道 原创稿深圳市龙岗区皮具鞋业商会秘书长涂进红。受访者供图近日,深圳市龙岗区皮具鞋业商会秘书长涂进红接受人民网专访,畅谈个人对深圳皮革行业现状,以及对行业数字化、时尚化趋势的看法。他认为,传统企业向时尚化、品牌化方向转型
来源:【人民网】深圳市龙岗区皮具鞋业商会秘书长涂进红。受访者供图近日,深圳市龙岗区皮具鞋业商会秘书长涂进红接受人民网专访,畅谈个人对深圳皮革行业现状,以及对行业数字化、时尚化趋势的看法。他认为,传统企业向时尚化、品牌化方向转型是生存和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