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化妆品行业深度研究:寻找中国的头部美妆集团

时间:2023-02-14 22:34:57 | 浏览:843

(报告出品方/作者:国元证券,李典)1.行业:短期略有调整,长期景气无忧21 年下半年行业短期增速有所调整,品类渗透率提升、人均消费额增长的双重逻辑依旧未变,长期景气无忧。2021 年 1-10 月,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同比增长 15.1%

(报告出品方/作者:国元证券,李典)

1.行业:短期略有调整,长期景气无忧

21 年下半年行业短期增速有所调整,品类渗透率提升、人均消费额增长的双重逻辑依旧未变,长期景气无忧。2021 年 1-10 月,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同比增长 15.1%,其中化妆品类同比增长 16.7%,跑赢整体大盘。但从 7 月开始化妆品类增速由两位数迅速滑落,我们认为有以下原因导致:第一、2020 年化妆品销售受到疫情影响呈现前低后高的局面,不少企业上半年尤其是一季度,受到疫情冲击下半年加大折扣力度来保证全年业绩,因而整体去年下半年基数相对较大。

第二,今年 5 月 1 日起,《化妆品分类规则和分类目录》、《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规范》等法规正式实施,同时化妆品新注册备案平台也同步启用,化妆品行业正式进入功效时代,政策调整下新品推出速度在年中及三季度受到一定程度影响。第三,今年核心化妆品渠道天猫流量势能加速转弱,对部分品牌产生影响。第四,彩妆品类的社交属性较重,受到疫情反复以及去年高基数影响,短期增速回落。长期来看,化妆品行业景气无忧,品类渗透率提升、人均消费额增长的双重逻辑依旧未变。

2.品牌:新锐进入品牌时代,资本助力本土美妆集团崛起

头部前五大市场中,除中国外,均孕育出了全球前十的美妆企业,而中国美妆赛道本土大企业长期空缺。全球范围来看,美国、中国、日本、巴西、德国是世界前五的化妆品大国,美妆个护市场分别为 909/753/351/237/193 亿美金,头部前五大市场中,除中国外,均产出了全球前十的美妆企业,其中市场规模最大的美国拥有雅诗兰黛、宝洁、高露洁、强生四大集团,第三大市场日本拥有资生堂集团,巴西拥有这两年凭收购雅芳快速增长的 Natura&CO,而德国则拥有拜尔斯道夫,其 2020 年美妆收入60 亿美金,而中国美妆赛道本土大企业一直处于空缺。

我国本土品牌市场份额显著低于日韩、美国、法国、巴西等化妆品大国,国货市占率提升缓慢,其中大众市场本土品牌市占率近年来持续提升但依然有差距,高端市场则一直未能有效突破。可统计范围内美妆个护赛道中国市场中本土集团的市占率为31.38%,对比海外其他化妆品大国,日本/韩国/法国/美国/巴西在 2020 年本国化妆品集团市场份额占比分别达到 73%/68%/60%/55%/43%,均显著高于中国。2015-2018 年中国本土化妆品品牌市场份额小幅提升,而在 2019、2020 年,整体国货市场份额未能进一步扩大。

拆分结构来看,大众市场本土品牌市占率持续提升但依然有差距,高端市场一直未能有效突破。2020 年,我国大众/高端化妆品市场本土品牌市占率分别为 45%/10%,近 10 年来大众市场上本土品牌市占率持续提升,但高端市场则一直在 10%~13%徘徊。对比全球其他化妆品大国,大众市场来看,日本/韩国/巴西/美国/法国的本土市占率分别为 77%/79%/52%/51%/56%,均超过 50%;高端市场来看,日本/韩国/美国/法国的本土市占率分别为 72%/59%/43%/83%,我国高端本土市占率远低于日韩、美国及法国。

本土市占率较低,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早期外资通过收购获取渠道资源、兼并竞争对手使得 80 年代前强势的国货品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目前本土一线品牌成立时间基本集中在 2000 年以后,历史不过 20 年。而这 20 年中,国货内部面临了渠道、营销以及客群的剧烈变化,同时品牌的成长历程中长期伴随外资品牌的竞争,因而本土整体实力分散

(1)中国化妆品发展史可以追溯到 1829 年“谢馥春”品牌,上世纪 30 年代“双妹”、“百雀羚”等品牌快速发展, 1962 年美加净品牌诞生,1986年大宝品牌诞生、1992 年小护士成立,国内化妆品市场在 80 年代前由国货占据主导,但是整体行业规模较小,根据聚美丽数据,1987 年中国化妆品产值仅 19 亿元,生产企业约 100 家。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资生堂(1981)、强生(1985)、宝洁(1989)、联合利华(1989)、LVMH(1992)、雅诗兰黛(1993)、欧莱雅(1996)等一批海外集团陆续进入中国,迅速抢占原来空缺的高端化妆品市场,并在国内通过并购的方式获取市场份额渠道资源、兼并竞争对手,典型案例包括 2003 年、2004 年欧莱雅先后收购小护士和羽西,08 年强生收购大宝, 11 年科蒂收购丁家宜。由此中国化妆品行业进入到了外资主导的阶段。

(2)2000 年前后,中国化妆品迎来了第一次品牌潮(国货 1.0)。2000 年前后,在外资狙击大背景下,一部分国货品牌定位植物、草本或者东方文化与海外品牌形成差异化,如佰草集(1998)相宜本草(1999)、自然堂(2001)等;另一部分品牌则学习、借鉴国际品牌的营销方式、包装设计,但与国际品牌在价格、渠道上错位竞争,代表品牌有丸美(2000)、卡姿兰(2001)、韩束(2002)、珀莱雅(2003)等。这一阶段 CS 渠道成为了众多国内品牌的“母渠道”,由于海外品牌下沉困难,大量国产品牌错位竞争借助 CS 渠道,主打“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借助低线城市做大。

(3)2010 年后,我国电商渠道迎来爆发式增长,淘品牌兴起(国货 2.0)。代表品牌包括阿芙(2003)、御泥坊(2006)、膜法世家(2007)等,凭借淘宝商城(天猫)的流量红利快速崛起,但快速增长后淘品牌随即面临从渠道品牌转型的压力,14/15 年天猫加大对于国际品牌的引入和扶持,流量红利下滑,淘品牌面临增长压力。

(4)2015 年以后,细分赛道红利、渠道红利带动新锐品牌(国货 3.0)开始爆发。2015 年以后,一方面,消费者需求逐渐多元化、细分化,带来了细分赛道红利;渠道方面,线上的社媒流量变迁带来红利,细分的微商渠道、医院、医美渠道等也在快速增长。双重红利孕育了一大批新锐品牌(国货 3.0),包括 HFP(2016)、完美日记(2017)、花西子(2017)等等。


从近两年的变化来看,资本推动下新锐品牌加速崛起,并逐渐向真正的品牌时代进行过渡。而本土的美妆集团上市进程也有加速的趋势,行业的并购整合或将加快,同时本土大型美妆集团的多品牌的布局趋势逐渐明朗,未来 3-5 年中国市场将会迎来多个突破百亿的化妆品集团。当前时点,我们认为应积极把握本土美妆大集团的崛起机会,布局多渠道多品牌能力强的美妆集团。

2.1 国货新锐:新锐进入 “品牌时代”

2015-2021 年新锐品牌现象级爆发,呈现出多、快、细、资本涌入的特点。(1)多:新品牌极速涌现,21 年双十一,700 多个新品牌成为细分赛道第一,2021 年 618 共有 459 个新品牌登顶天猫细分类目 TOP1,2020 年 618 仅有 26 个,而在 2019 年双十一仅 11 个。今年双十一天猫美妆赛道共有 6 个破亿新品牌,分别是 Colorkey、逐本、至本、HBN、溪木源、瑷尔博士。

(2)快:大量新品牌在成立后极短的时间内即完成了 1 亿销售额的突破,并实现快速放量。例如 Colorkey18 年成立,当年破 3亿,19 年破 10 亿。根据 CBNData 2020 年新锐美妆增速高达 78%,远超整体美妆23%的增速。

(3)细:聚焦细小品类、人群及场景,以细分爆品为切入点。

(4)资本快速涌入。根据化妆品观察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国内化妆品投融资事件从 2019 年的 15 起增长到 2020 年的 46 起,截止 2021 年上半年化妆品行业投资超 49 起,三年实现超 3 倍增速。

爆品机会=品类红利 x 流量红利,新锐品牌多采用“一带多”的爆品策略,集中优势选择一个 SKU“打爆”再带动整个品牌增长。赛道的选择上,过去的五年,整个化妆品赛道有许多细分品类渗透率非常低,具备巨大潜能,例如彩妆、次抛精华品类、身体护理、香氛等,同时在各个品类下蕴藏了不同价格带之间结构机会,例如成熟品类众多所谓“大牌平替”的产品及品牌跑出来。流量及渠道方面,此轮的新锐品牌兴起,流量的红利分别经过微商、微信公众号、小红书、短视频、超头直播、抖音闭环电商,线下渠道方面医美机构、医院药店等带来新的化妆品场景需求,这些都为新品牌的成长提供了机会。

以 AOEO 为例,该品牌成立于 2019 年,2020 年 5 月开始集中推广,2020 年公司天猫旗舰店破亿,成立一年整体规模突破 3 亿。21 年目前单天猫旗舰店销量已突破 3 亿。AOEO 以百元下的山茶花洁面乳作为首先突破的品类,虽然洁面是成熟品类但再细分 “高性价比氨基酸洁面”属于需求高的蓝海品类且洁面品类消费者选择门槛不高。渠道方面,AOEO 抓住抖音直播流量红利,并借助与KOL 阿纯的深度绑定实现销售的快速增长。

TOP15 的新锐品牌来看,彩妆爆发性更强,迅速占领高地,而护肤新锐则相对较慢且基本全部崛起于“成分党”。我们统计观察了淘内 TOP15 美妆护肤头部新锐品牌,其中彩妆品牌起量更快,短短 3-4 年时间,头部三大品牌中花西子、完美日记实现 0-30 亿的突破,Colorkey 预计 21 年也有望达到 30 亿。彩妆虽然爆发性强,但在品类特点上看彩妆产品迭代快速特别是色彩类产品,销售增长更加依赖于推新,整体消费者决策门槛低、忠诚度同样较低。

护肤品牌相对彩妆起量更慢,爆发性略逊色,但用户忠诚度高于彩妆,特别是高阶品类。头部新锐护肤品牌 HomeFacialPro 天猫销售规模 20 年约为 15 亿左右,而排名靠前的新锐品牌润百颜预计今年整体全渠道规模达到 10 亿体量,整体头部护肤新锐体量小于彩妆。另一方面护肤赛道头部新锐品牌基本全部聚焦于“成分党”,不论是最早切入成分党赛道的 HFP、背靠华熙生物的夸迪、润百颜,背靠福瑞达的瑷尔博士,还是专注于敏感肌的成分党至本,护肤赛道中成分、科技力产品力显得至关重要。

值得警惕的是现阶段大品类红利减少,流量红利有所转弱。进入 2021 年底,我们看到品类的红利转弱。以彩妆为例,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 2020 年 9 月至 2021 年 9 月,彩妆护肤一级类目行业增长均值为-3.1%,其五大品类中底妆、唇部彩妆、香水、美妆工具、眼部彩妆中,除了美容工具表现相对较好外,其他大品类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或增速回落。在经过前几年浩浩荡荡的彩妆创业潮后,彩妆赛道头部品牌格局基本稳定,花西子、完美日记、Colorkey 作为前三领跑国货彩妆赛道与其他国品牌拉开差距,彩妆品牌大规模跑马圈地时期已过。流量方面,在经历过微博、微信公众号、小红书、抖音短视频等流量平台红利之后,目前抖音与快手直播电商存在一定的流量机会,但全域社媒的运营已成为大多数品牌标配,时间差红利越来越少。

另一方面,我们认为爆品不等同于大单品,销量不等于品牌,不少新品牌将面临从渠道品到品牌的考验。爆品依赖于新客,拉新尤为重要。而大单品依赖于新客叠加老客的持续复购,高口碑、高复购,整体单品利润率会随老客占比提升持续走高。同时销量的增长并不等同于品牌力的增长,我们认为只有随着大单品由 1-N,消费者形成从认识到认知再到信任,品牌力才算真正建立起来。

2022 年新锐或将逐渐进入品牌时代,部分新锐借助过去几年的渠道及品类红利晋升大型美妆集团,过去几年浩浩荡荡的化妆品创业潮或将逐渐降温(特别是彩妆板块),新锐面临洗牌。品牌的长期增长和价值由基本盘和增量共同决定,过去的几年新锐品牌的增长往往聚焦于做增量,而品类红利和流量的红利恰巧契合了新锐做增量的特点,当前时点品类红利减弱、流量红利的逐渐消退以及化妆品新监管时代的共同作用将推动新锐品牌加速过渡到“品牌时代”,新